首页 > 高考动态 > 正文

古代普通人家的孩子,若想考中进士究竟有多难? 古代科举考试录取情况

2024-11-02 08:56:56 | 好学网

今天好学网小编整理了古代普通人家的孩子,若想考中进士究竟有多难? 古代科举考试录取情况相关内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一起来看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古代普通人家的孩子,若想考中进士究竟有多难? 古代科举考试录取情况

古代的状元官有多大?


看到这题目,唐代一个叫卢文焕的状元估计要笑了,还是醉眼朦胧的笑:多大官?老子酒都喝不起,你来说说,做了状元能当多大的官。
是的,不是每一个状元郎都能当大官,也不是每一个状元郎都有大好前程。
虽说,状元能当大官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人,但还是有很多寂寂无名,一生踌躇不得志。
今天,我们就聊聊状元郎,看看成为状元要经历什么,成了状元郎,会做哪些工作,历史中的出名状元和奇葩状元都有哪些。
1、状元是怎样炼成的
成为状元太难了,整个中国历史,第一个状元是唐高祖时期的孙伏伽,中状元在622年,最后一位状元,叫刘春霖,是1904年的状元。
在整个1282年间,中国各大一统王朝,出现了508位文状元,加上辽、金、西夏、太平天国、大西国、五代十国合计有148位文状元,总计656位文状元。
这656位,分摊到1282年里,两年左右一个。
看着这概率,要比如今买彩票中500万难太多了。
那个年代,如果想成为一个状元,你得历经重重考验。
1、秀才
这是第一关,你老爹想让你当状元,第一就是要培养你从小读书。
于是,学习不好的一批刷了下来,穷的上不起学的一批也刷了下来,朱元璋那样的只能放牛。
你如果学习尚可,家里也能供得起你上学,你要继续学习,就得过了第一考验:参加童试。
这是读书人的第一大考,要三年二考,经过三道关:
县试、府试、院试
三道关,过了前两关,就叫童生,第三关也过了,你就有了正式的名号:秀才。
很多人看到这里都头疼,妈呀,考个秀才也这么难吗?
当然,当了秀才,就可以称为读书人了,官府有优待,不上税,见了县官老爷不下跪,乡里、村里有红白喜事,写个对联,记个账,相当重视呢。
秀才不是官,但对秀才的尊重,那是不小的,说白了,这就是在乡村的知识分子。
就为了这么一个秀才的名号,有些人,胡子都熬白了,都还考不上。甚至有爷爷和孙子一块考秀才,父亲和儿子一起考秀才的奇事。
当你成为秀才后,就有了考取举人当官的资格了。
这时候,如果你已经成人了,家里父母不让你干活,家里兄弟们让着你,家里老婆小鸟依人,红袖添香,一切看起来很幸福。
但是,此刻的你心不会太轻松,因为大家的意思很明白,继续加油,考个官老爷出来。
2、举人
如果你有幸成了秀才,伙计,你往后余生,就要奔波在考举人的路上了,因为谁也不会甘心当个“半成品”,你甘心,家里人也不愿意。
考举人的试,叫做“乡试”,你铆足了劲,恨不得一次就考下来。
兄弟,不要着急,搞不好,你会栽跟头的,君不见,有多少人倒在乡试的道路上。那个范进,中了个举人,都疯了。
你要冷静,你要合力安排,你要调整好情绪,一旦获得举人,那会让你的生活彻底改变,从此,你可以当官了。
可是,这“乡试”三年一次,你一次考不中,就要等三年,二次考不中,就地等六年。考中乡试的第一名叫“解元”。
太熬人了,但你别无选择,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你要挤破头也得过河。
不过,“中举”只是秀才们美好的愿望罢了,因为大多数人都会名落孙山,因为它比童试难太多了。
如果有幸,你杀将出来,成了举人,那么,到处都有人叫你老爷,乡里的人都是低着头和你说话,老爷子和兄弟们成天在外,有的牛可吹。
而老婆的危机感来了,因为你有工资了,还不上税,你可以养活一家人了,说不上还会纳妾。不过,举人的工资和正式官员比,还是少了不少。
但是,千万不要以为,中了举一定可以当上官,不是一定,而是可能。
如果你有认识的官员赏识你,那么可以当官。如果你家有深厚的人脉关系,你也可以当上官。或者,你所在区域从举人中招公务员,你也可以前去。
举人一般能做个八九品官员。
清朝重臣左宗棠,一生就卡在举人这里,始终没敲开进士的大门。如果不是确实有才,而且有贵人提携,他是上不去的。
3、进士和状元
好了,举人你也当上了,接下来,可以做最后的一搏了,参加“会试”。
这是国家级别的考试,一年录取三百多,只要考中,恭喜你,你就是贡士了。
有人说,贡士就是进士吗?不是,他们之间差一次“殿试”。
当你成为了贡士之后,你的人生就稳当了,就等殿试了。
殿试,按原则讲,是有皇帝亲自出题,亲自考试的,那是为自己挑选终极人才啊!但是,实际又不一样,殿试由内阁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
也就是说,皇帝老大做个选择题,随便选个考题,就可以开始了!
殿试过后,就要排出名次了。
一般来说,北宋之后,参加殿试的所有贡士都能成为进士。
但是,这个殿试的成绩并不会决定是不是状元,因为要过皇帝这一关。
最后的状元、榜眼、探花,则是皇帝指定的,也许,皇帝按照大臣报上来的成绩认可前三名;也许,皇帝看谁长得顺眼,就点谁;也许,皇帝仅仅是看那个进士的名字好,就点了状元。
例如,朱元璋,曾经做梦梦到一个姓丁的当了状元,醒来后,就挑了一个姓丁的做了状元。
乾隆皇帝,就因为一个人叫“胡长龄”,感觉寓意很好,就点了状元。
总之,一个人要成为状元,无不经历重重险阻。
就像历史中的很多名人,才华没得说,但离状元的距离还很远,甚至进士都不是。
像李白、杜甫等,就没有达到学业的最高端,左宗棠这样的人,连进士都不是,这到哪说理去?
当了状元,就一定能当大官吗?
不一定,状元当中的水货多了去了,平庸的人也是一箩筐一箩筐的,写起八股文头头是道,做起官来缺点多多。
当你成为状元后,吏部官员马上行动了,开始安排工作,或者翰林院修撰,或著作郎、秘书郎,或掌修国史,或做天子侍讲,总之,就是成为了京官。
状元刚开始的时候,被封的这些官,一般是从六品,也有七品,官职并不高,但所在单位可是受人瞩目,常和大人物打交道。
初次封了官之后,再往后,就看个人的造化了,一是看能力如何,二是看人脉情况如何,三是看皇帝欣赏如何。
这三者会真正决定前程。
就拿唐朝来说,唐朝的148位状元中,能做到尚书和宰相级别的,也就二十多人,大部分都是达不到顶级官位的。
至于其它大一统的王朝,状元能当高官的,也是数量有限。
从唐初开始,到清末,在656位状元中,能成为惊才绝艳之辈的,也就是王维、柳公权、贺知章、吕蒙正、文天祥、胡广、杨慎、翁同_、张謇等十几人而已。
不过,大多数状元虽然不能到达顶级官员,但二三品的状元,还是出现不少的。
这些状元中,论升职最快的,就是明朝的彭时,当了一年的七品官,然后发生土木堡事变,因为官员短缺,从7品一跃成为了从一品的兵部尚书,这是所有状元中升迁最快的。
升迁最快的,不代表位置最稳的,他很快就因不能胜任,从从一品降为了五品官员。
而夺门事变后,朱祁镇重新上位,凡是朱祁钰重用的统统降职或下课,而彭时因为被朱祁钰降过职务,因此,又被朱祁镇任命为兵部尚书。人生真的是充满着大喜大悲啊,这过山车坐的,韩大叔心惊肉跳。
前面提到的那位落魄的唐朝状元郎卢文焕,就是因为长期官位低,然后醉心于杯中之物,最后连酒都喝不起。
朝廷需要什么样的官员?
需要目标远大,柔韧性和坚持力比较好,做事比较会变通,人脉关系处理适当的人才,而状元中的一些,孤傲且迂腐,死认圣人之言,只会死搬硬套,实际干起事来一塌糊涂。
因此,状元郎们的发展,并不是个个高官得坐,并不是人人选筹帷幄,出色的只是一部分。
总之,当了状元,仅仅是拿到了一个进入高层的门票,但能不能进入内阁,或者当首辅,就看自己的造化了。
因此,状元的做官起点是:从六品左右的官员,但终点就是一品官员。
不过,也有终点是国主的,西夏有位姓李的状元,唯一的状元,后来当了西夏国主,这是个例。
其实,状元和现在的学生一样,不是你出身名校,就一定能有大出息;也并不是文化越高,贡献和成就越大。
3、那些具有突出特点的的状元们
历史当中,出现的状元们也是各有特色,下面我们盘点一二。
一、连中三元者
在历史大潮中,能够连中三元的,就是乡试得了第一的解元,会试得了第一的会元,殿试得了第一的状元,这样的人,出现了14个,几乎一百年才出一个。
连中三元者,唐朝有2位:张又新、崔元翰;宋朝比较多,有6位: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若叟、冯京;金朝有1位:孟宋献,元朝有1位:王宗哲;明朝有两位:黄观、商辂,清朝有两位:钱檠、陈继昌。
二、当了驸马的状元
很多人电视和小说看得太多了,认为状元郎大多能成为驸马爷。
实际上,几百位状元郎中,娶了皇帝女儿,成为驸马的只有一位,他就是郑颢,它是大唐会昌二年成为了状元,当了七年官后,被宰相推荐给了唐宣宗,娶了万寿公主。
三、唯一的女状元
在大一统王朝里,没有出现女状元,而太平天国体制下,出了一位女状元,名叫傅善祥。
1853年,太平天国开启女子科考,傅姑娘考了个状元,这是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状元。
只是,太平天国失败后,此女子也不见了踪影,估计隐姓埋名,过起了新的生活。
四、武状元的情况,以及武状元成了宰相的那位
历史各个王朝中,主要是文状元,但武状元的选拔,也是有过不少次的,在历史上,武状元出现了185人。
武状元并不像文状元那样形成可持续的系统选拔,根据王朝不一样,重视的程度也不一样,清朝的武状元比较多一点,其它朝代的武状元数量并不多,这反映了对武状元的重视还是不够。
武状元中最为出色的无疑是郭子仪,他因为武状元而入仕途,后立下无数功勋,最后官至宰相。这是唯一一位,武状元成为宰相的例子。
五、第一位状元,和最后一位状元
历史上的第一位状元,是唐高祖李渊时期的孙伏伽。
此人在622年考取了状元,参与了后期的玄武门之变,大腿抱得很准。
后来官运恒通,担任了户部侍郎,拜大理寺卿,出任陕州刺史等,看得出来,这状元郎最后成为了一方大吏,做得不错,在公元658年去世。
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是清朝的刘春霖,他是1904年的状元郎,他当了状元后不久,就被送到了日本公派学习,三年后返回,担任过咨政院议员、记名福建提学使、直隶法政学校提调、北洋师范学校监督等职。
又过了四年,清朝倒了,刘状元成了袁世凯政府的官员,后来长期在北洋政府任职,担任过北洋政府直隶省的教育厅厅长,徐世昌很欣赏他。
在徐世昌的提携下,两次主持孔子大成节典礼,因而名声响彻华夏。
刘状元是个书法高手,而且也有强烈的爱国情节,当日本建立伪满洲国后,邀请他担任“满洲国教育部长”、“北平市市长”等职务,都被他拒绝了。
1944年,最后的状元刘春霖去世,从此,华夏再无状元郎。
回到开头,状元能当多大的官呢?
初入仕途,是从六品左右的官员,后面的发展看自己的造化了,也许是官居一品,也许官居二三品,还也许是常年四五品,更也许一直是从六品左右。
能当多大的官,不是“状元”这个称号决定的,而是有他的能力和发展决定的,或许还有几丝的运气在里面。

古代普通人家的孩子,若想考中进士究竟有多难? 古代科举考试录取情况

古代普通人家的孩子,若想考中进士究竟有多难?

古代普通人家的孩子,若想考中进士究竟有多难?

1.比拼的对象显著差异

尽管高考是全民皆兵,同一天进行,但每个省份所采取的科目和卷子类别却不一而同,说是 全国高考 ,不如说是 省考 ,学子们不管如何比拼闯关,其对手都是同省之人。

而我们理解的科举,最受关注的进士一级,那可是全国人民中的佼佼者才有的机会,会场设在京城,既要解决舟车劳顿和陌生环境带来的不适应问题,又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过三关斩六将。

2.准入资格差异悬殊

目前的中小学采取的是 九年义务教育 ,高中则需要中考努力争取,只要不是差得太多或者缺席考试,一般情况下上个高中并不是什么难事,无非是一中还是普通中学的差别罢了。

上了高中,没出意外都可以顺利参加高考,甚至也可以根据专长选择艺术或体育等科目,减少文化分的要求,如此,上个本科也就相对容易了些。

但,古代的科举可不是这么简单,大部分人上学要么家里自学,要么上个私塾,教育资源之匮乏根据各地经济水平稍有差异,与今日比那是天壤之别。

不管怎样,要获取参加科考的准入条件必须先经过县、府和院三级考试,合格了给予“秀才”的名号,意思是“亲,你可以参加科考了”。好的人家可以上 国子监 ,一般的上县学、府学,之后就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充分地准备,迎接科考。

不幸的是,这个科考,只是省考中争取名额,先是和同省之人比拼,考中了变身为“举人”,第一名称“ 解元 ”,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省状元,不过从今日看,过去的解元在今天并不太为人所知。

3.录取率差别甚大

今日,放眼全国,福建的高考录取率及一本上线率傲视群雄,以至于“福建户口”一时成了傲娇的资本,接下来我们便以福建为例,简单对比一下考进士与上清华的难易程度。

四、考进士与上清华的相爱相杀

综上,以近两年数据看,清华在当年度参加高考学子中的录取率为0.044%,在本一中的比例则为0.24%。

科举考试 以明代福建为例。

福建在明代各科举人的名额不定,正统六年为60名,景泰四年为90名,万历四十三年为95名,为方便计算,本文统一采用90名进行试算。

《闽书》 上记“其入试士,以三千余人中解额者九十”,也就是说乡试中举的比例大约是3%。

首先,以学子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做对比

郑州大学 郑民服教授的统计,明代崇祯三年福建人口为10,878,056人,有资格参加省级乡试的秀才人数为3,000人,每科中举90人。以之推算,明代参加乡试的福建秀才,占人口比例为0.028%,举人录取率为0.00083%。

2017年福建人口为3911万人,高考的考生数占全省人口比例为0.48%;本科人数比例为0.31%,上清华人数比例为0.00023%。 好学网

因乡试三年举办一次,故举人录取率按年算应为0.00028%,与上清华的比例基本相近,可见 范进中举 ,可是相对于上清华的美事,怪不得把他高兴坏了。

如以进士比例算,明代福建进士数2418名,举人数8376名,举人上榜率为28.9%(高于全国 平均值 24.02%),则福建进士年录取率为0.00008%,该数值也相当于上清华0.00023%的1/3~1/2。

其次,以参考学子比例对比

3,000名秀才考中进士的概率为0.87%,则年录取率为0.29%,较上清华0.044%高出5倍。

综上分析,科举考试能考上进士,其难易程度大概相当于考上 清华大学 的三倍,能考上前三名那更是惊天地泣鬼神,只有祖上庇佑了。

考进士如此之难,作为今天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珍惜不努力呢?想想家庙中的进士牌匾,想想先人为我们创下的一番基业,盛世于今日,不为中国崛起而读书,也为自己争一口气,不奋斗不知自己能耐有多大。

古代普通人家的孩子,若想考中进士究竟有多难? 古代科举考试录取情况

古代科举考试录取情况

好学网(https://www.haoxuejiaoyu.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古代科举考试录取情况的相关内容。

古代科举考试录取情况录取率为6%。

一、科举制度的概念

唐朝科举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明算(数学)等多种科目,内容有时务策、帖经、杂文等。

宋朝科举有进士、明经科目,内容有帖经、墨义和诗赋,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熙宁兴学 ) 。明清科举改为八股文。

科举制度的主要科试都是定期举行的。唐朝科举与宋初科举每年举行一次,宋太宗时期改为每一年或二年举行一次科举,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改为每三年举行一次科举。

科举试通常分为地方上的乡试、礼部的省试与殿试。乡试第一名称“解元”,省试为“会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

二、考试科目

各朝科举科目都在不断变化。唐朝科举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等等。

宋朝王安石变法将科举改为只设进士一科。元、明、清时期的科举也只设进士一科。清袭明制,但也开过特制(特别科),如博学鸿词科、翻译科等。

科举除了特制科目外,明经,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考试在各个朝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时务策(策问)、墨义、口试、贴经、诗赋等,宋朝主要是经义、策问、诗赋等,到明代只有经义一门了。

考试形式

一、墨义

墨义即笔答,考官根据经文出题,考生笔答该句经文的前人注疏或上下文。有时采取口答的形式,就称为口义。

二、帖经

帖经,就是考官任取经典中某一段,用纸条贴盖其中数字或数句,令考生背出来,类似现代填空考试的办法。

三、策问(时务策)

考官就当前时务提出策问,考生书面作答。唐科举各项中,明经科取士最多。但最荣耀尊贵的,却是进士科。

唐朝初期的进士科考试为“时务策”五条。时务策涉及国家现实问题,使读书人从故纸堆中爬起来,面向社会,观察、思考问题,设计解决办法。

四、诗赋

诗赋,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年)进士科加试帖经若干条和杂文二首,至此,进士科形成了杂文、帖经、策问三场考试制。杂文泛指诗、赋、箴、铭、表、赞之类,测试文学才华。唐玄宗开元年间,杂文二首便明确定为诗、赋各一首。

以上就是古代普通人家的孩子,若想考中进士究竟有多难? 古代科举考试录取情况全部内容,更多相关信息,敬请关注好学网。更多相关文章关注好学网:www.haoxuejiaoyu.com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标签: 考试
与“古代普通人家的孩子,若想考中进士究竟有多难? 古代科举考试录取情况”相关推荐
古代的高考录取率是多少 古代科举制与高考的异同
古代的高考录取率是多少 古代科举制与高考的异同

古代科举制与高考的异同 相同点: 其一,都是人才选拔制度。两种制度都是我国不同时期最有效的人才选拔制度。 其二,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在传统中国社会里,由于官僚的身份不是世袭的,而一个官僚在退出仕途之后,在传统中国约定俗成的财产继承方式的制约下,他的田产又在数个儿子中均分,这样,其后人则很容易在二三代以后又下降为平民。而平民又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进而取得功名,从而再次进入上述地主、士绅

2024-06-29 06:48:36
科举考试有古代高考叫什么
科举考试有古代高考叫什么

科举考试有古代高考叫什么 古代中国的科举考试,又称为“科举制度”或“科场考试”,是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的一种。科举考试始于唐代,终于清朝,历时将近1300年之久,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悠久、最具影响力的考试制度之一。 科举考试的考试内容主要是对经典文献的掌握和理解,考察考生的文化素质、才能和品德。科举考试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乡试、会试和殿试。 首先是乡试,每隔三年举行一次,是选拔士人的第

2024-07-22 14:05:30
古代的科举考试和现代高考有哪些本质的区别又有哪些相似?
古代的科举考试和现代高考有哪些本质的区别又有哪些相似?

十年寒穿苦读,古代科举制度和现代的高考那个更难考? 我觉得古代的科举更难考,原因有两个,第一古代科举考试考的内容比较单一,很多人读一辈子书也考不上,第二,古代科举考试录取人数少,据记载每次考试,进士以上的不超过三百人。 古代科举考试,只要考中进士才算是真正的考上了,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大学生,而现代高考虽然内容比较多,但是可以取长补短,很多人偏科的情况下可以用自己擅长的弥补。 古代科举考

2024-06-18 04:51:58
古代的科举状元和现在的高考状元 哪个更难考
古代的科举状元和现在的高考状元 哪个更难考

奉贤格致中学一本录取率 60%。 奉贤 格致中学于140年前,由清朝重臣 李鸿章 提议,中国近代化学家徐寿和英国汉学家傅兰雅在黄浦江畔创建了近代中国第一所系统传播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培养民族科技人才的新型学堂格致书院改名而来,经过近一个半世纪的历练,上海市格致中学已经成为 沪上 首屈一指的高中名校。根据查询相关资料显示,该校2022年参加高考人数为800人,一本录取人数为480人,一本录取率为6

2024-07-15 23:06:05
古代科举轶事乾隆调查防止“高考移民”的呼声 白居易也是高考移民!中国古代的科举冒籍现象有多严重?
古代科举轶事乾隆调查防止“高考移民”的呼声 白居易也是高考移民!中国古代的科举冒籍现象有多严重?

古代科举轶事乾隆调查防止“高考移民”的呼声 四十二年七月的一天,号称“完美老人”的乾隆皇帝67岁了,却一点也不糊涂。他还有精力在宫里会见浙江省官员绍兴府总判官张廷泰。童,不过是个六品官,可谓威武皇帝。 但麻烦在于皇帝的强大恩典。皇帝照例会向地方官员询问籍贯、出身、履历等。以示他的亲切关怀。张回答说自己是顺天府人,精明的乾隆皇帝却听出了绍兴口音。 这在当时是一件大事。如果一个本地

2024-06-27 07:36:48
古代的进士相当于现在的什么
古代的进士相当于现在的什么

古代的进士相当于现在的什么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三者合称“三鼎甲”;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

2024-08-04 00:16:09
一个普通人家的孩子有机会进中央戏剧学院吗?
一个普通人家的孩子有机会进中央戏剧学院吗?

一个普通人家的孩子有机会进中央戏剧学院吗? 一个普通人家的孩子有机会进中央戏剧学院。 中央戏剧学院也是和其他艺术类院校一样年在都会在4月份开始专业课的考试。 专业考试分三场:初试复试和三试,需要准备一首歌,一段朗诵,一段配乐的舞蹈,到了三试会有在场的考官出题随意要考生组合,做即兴小品。 在生源很好的情况下复试就会有这样的要求。中戏应该说是所有身在中国对戏剧热爱的人的最好殿堂,这里

2024-10-07 23:06:56
古代的状元官有多大? 古代更讲考试公平?宋朝15次没考上就可破格录取
古代的状元官有多大? 古代更讲考试公平?宋朝15次没考上就可破格录取

古代的状元官有多大? 看到这题目,唐代一个叫卢文焕的状元估计要笑了,还是醉眼朦胧的笑:多大官?老子酒都喝不起,你来说说,做了状元能当多大的官。 是的,不是每一个状元郎都能当大官,也不是每一个状元郎都有大好前程。 虽说,状元能当大官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人,但还是有很多寂寂无名,一生踌躇不得志。 今天,我们就聊聊状元郎,看看成为状元要经历什么,成了状元郎,会做哪些工作,历史中的出名状元和奇葩

2024-09-18 18:4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