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2 08:56:56 | 好学网
古代普通人家的孩子,若想考中进士究竟有多难?
1.比拼的对象显著差异
尽管高考是全民皆兵,同一天进行,但每个省份所采取的科目和卷子类别却不一而同,说是 全国高考 ,不如说是 省考 ,学子们不管如何比拼闯关,其对手都是同省之人。
而我们理解的科举,最受关注的进士一级,那可是全国人民中的佼佼者才有的机会,会场设在京城,既要解决舟车劳顿和陌生环境带来的不适应问题,又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过三关斩六将。
2.准入资格差异悬殊
目前的中小学采取的是 九年义务教育 ,高中则需要中考努力争取,只要不是差得太多或者缺席考试,一般情况下上个高中并不是什么难事,无非是一中还是普通中学的差别罢了。
上了高中,没出意外都可以顺利参加高考,甚至也可以根据专长选择艺术或体育等科目,减少文化分的要求,如此,上个本科也就相对容易了些。
但,古代的科举可不是这么简单,大部分人上学要么家里自学,要么上个私塾,教育资源之匮乏根据各地经济水平稍有差异,与今日比那是天壤之别。
不管怎样,要获取参加科考的准入条件必须先经过县、府和院三级考试,合格了给予“秀才”的名号,意思是“亲,你可以参加科考了”。好的人家可以上 国子监 ,一般的上县学、府学,之后就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充分地准备,迎接科考。
不幸的是,这个科考,只是省考中争取名额,先是和同省之人比拼,考中了变身为“举人”,第一名称“ 解元 ”,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省状元,不过从今日看,过去的解元在今天并不太为人所知。
3.录取率差别甚大
今日,放眼全国,福建的高考录取率及一本上线率傲视群雄,以至于“福建户口”一时成了傲娇的资本,接下来我们便以福建为例,简单对比一下考进士与上清华的难易程度。
四、考进士与上清华的相爱相杀综上,以近两年数据看,清华在当年度参加高考学子中的录取率为0.044%,在本一中的比例则为0.24%。
科举考试 以明代福建为例。
福建在明代各科举人的名额不定,正统六年为60名,景泰四年为90名,万历四十三年为95名,为方便计算,本文统一采用90名进行试算。
《闽书》 上记“其入试士,以三千余人中解额者九十”,也就是说乡试中举的比例大约是3%。
首先,以学子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做对比
按 郑州大学 郑民服教授的统计,明代崇祯三年福建人口为10,878,056人,有资格参加省级乡试的秀才人数为3,000人,每科中举90人。以之推算,明代参加乡试的福建秀才,占人口比例为0.028%,举人录取率为0.00083%。
2017年福建人口为3911万人,高考的考生数占全省人口比例为0.48%;本科人数比例为0.31%,上清华人数比例为0.00023%。 好学网
因乡试三年举办一次,故举人录取率按年算应为0.00028%,与上清华的比例基本相近,可见 范进中举 ,可是相对于上清华的美事,怪不得把他高兴坏了。
如以进士比例算,明代福建进士数2418名,举人数8376名,举人上榜率为28.9%(高于全国 平均值 24.02%),则福建进士年录取率为0.00008%,该数值也相当于上清华0.00023%的1/3~1/2。
其次,以参考学子比例对比
3,000名秀才考中进士的概率为0.87%,则年录取率为0.29%,较上清华0.044%高出5倍。
综上分析,科举考试能考上进士,其难易程度大概相当于考上 清华大学 的三倍,能考上前三名那更是惊天地泣鬼神,只有祖上庇佑了。
考进士如此之难,作为今天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珍惜不努力呢?想想家庙中的进士牌匾,想想先人为我们创下的一番基业,盛世于今日,不为中国崛起而读书,也为自己争一口气,不奋斗不知自己能耐有多大。
好学网(https://www.haoxuejiaoyu.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古代科举考试录取情况的相关内容。
古代科举考试录取情况录取率为6%。
一、科举制度的概念
唐朝科举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明算(数学)等多种科目,内容有时务策、帖经、杂文等。
宋朝科举有进士、明经科目,内容有帖经、墨义和诗赋,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熙宁兴学 ) 。明清科举改为八股文。
科举制度的主要科试都是定期举行的。唐朝科举与宋初科举每年举行一次,宋太宗时期改为每一年或二年举行一次科举,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改为每三年举行一次科举。
科举试通常分为地方上的乡试、礼部的省试与殿试。乡试第一名称“解元”,省试为“会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
二、考试科目
各朝科举科目都在不断变化。唐朝科举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等等。
宋朝王安石变法将科举改为只设进士一科。元、明、清时期的科举也只设进士一科。清袭明制,但也开过特制(特别科),如博学鸿词科、翻译科等。
科举除了特制科目外,明经,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考试在各个朝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时务策(策问)、墨义、口试、贴经、诗赋等,宋朝主要是经义、策问、诗赋等,到明代只有经义一门了。
考试形式
一、墨义
墨义即笔答,考官根据经文出题,考生笔答该句经文的前人注疏或上下文。有时采取口答的形式,就称为口义。
二、帖经
帖经,就是考官任取经典中某一段,用纸条贴盖其中数字或数句,令考生背出来,类似现代填空考试的办法。
三、策问(时务策)
考官就当前时务提出策问,考生书面作答。唐科举各项中,明经科取士最多。但最荣耀尊贵的,却是进士科。
唐朝初期的进士科考试为“时务策”五条。时务策涉及国家现实问题,使读书人从故纸堆中爬起来,面向社会,观察、思考问题,设计解决办法。
四、诗赋
诗赋,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年)进士科加试帖经若干条和杂文二首,至此,进士科形成了杂文、帖经、策问三场考试制。杂文泛指诗、赋、箴、铭、表、赞之类,测试文学才华。唐玄宗开元年间,杂文二首便明确定为诗、赋各一首。
以上就是古代普通人家的孩子,若想考中进士究竟有多难? 古代科举考试录取情况全部内容,更多相关信息,敬请关注好学网。更多相关文章关注好学网:www.haoxuejiaoyu.com古代科举制与高考的异同 相同点: 其一,都是人才选拔制度。两种制度都是我国不同时期最有效的人才选拔制度。 其二,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在传统中国社会里,由于官僚的身份不是世袭的,而一个官僚在退出仕途之后,在传统中国约定俗成的财产继承方式的制约下,他的田产又在数个儿子中均分,这样,其后人则很容易在二三代以后又下降为平民。而平民又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进而取得功名,从而再次进入上述地主、士绅
科举考试有古代高考叫什么 古代中国的科举考试,又称为“科举制度”或“科场考试”,是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的一种。科举考试始于唐代,终于清朝,历时将近1300年之久,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悠久、最具影响力的考试制度之一。 科举考试的考试内容主要是对经典文献的掌握和理解,考察考生的文化素质、才能和品德。科举考试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乡试、会试和殿试。 首先是乡试,每隔三年举行一次,是选拔士人的第
十年寒穿苦读,古代科举制度和现代的高考那个更难考? 我觉得古代的科举更难考,原因有两个,第一古代科举考试考的内容比较单一,很多人读一辈子书也考不上,第二,古代科举考试录取人数少,据记载每次考试,进士以上的不超过三百人。 古代科举考试,只要考中进士才算是真正的考上了,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大学生,而现代高考虽然内容比较多,但是可以取长补短,很多人偏科的情况下可以用自己擅长的弥补。 古代科举考
奉贤格致中学一本录取率 60%。 奉贤 格致中学于140年前,由清朝重臣 李鸿章 提议,中国近代化学家徐寿和英国汉学家傅兰雅在黄浦江畔创建了近代中国第一所系统传播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培养民族科技人才的新型学堂格致书院改名而来,经过近一个半世纪的历练,上海市格致中学已经成为 沪上 首屈一指的高中名校。根据查询相关资料显示,该校2022年参加高考人数为800人,一本录取人数为480人,一本录取率为6
古代科举轶事乾隆调查防止“高考移民”的呼声 四十二年七月的一天,号称“完美老人”的乾隆皇帝67岁了,却一点也不糊涂。他还有精力在宫里会见浙江省官员绍兴府总判官张廷泰。童,不过是个六品官,可谓威武皇帝。 但麻烦在于皇帝的强大恩典。皇帝照例会向地方官员询问籍贯、出身、履历等。以示他的亲切关怀。张回答说自己是顺天府人,精明的乾隆皇帝却听出了绍兴口音。 这在当时是一件大事。如果一个本地
古代的进士相当于现在的什么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三者合称“三鼎甲”;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
一个普通人家的孩子有机会进中央戏剧学院吗? 一个普通人家的孩子有机会进中央戏剧学院。 中央戏剧学院也是和其他艺术类院校一样年在都会在4月份开始专业课的考试。 专业考试分三场:初试复试和三试,需要准备一首歌,一段朗诵,一段配乐的舞蹈,到了三试会有在场的考官出题随意要考生组合,做即兴小品。 在生源很好的情况下复试就会有这样的要求。中戏应该说是所有身在中国对戏剧热爱的人的最好殿堂,这里
古代的状元官有多大? 看到这题目,唐代一个叫卢文焕的状元估计要笑了,还是醉眼朦胧的笑:多大官?老子酒都喝不起,你来说说,做了状元能当多大的官。 是的,不是每一个状元郎都能当大官,也不是每一个状元郎都有大好前程。 虽说,状元能当大官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人,但还是有很多寂寂无名,一生踌躇不得志。 今天,我们就聊聊状元郎,看看成为状元要经历什么,成了状元郎,会做哪些工作,历史中的出名状元和奇葩
2024-06-18 05:28:58
2024-06-07 18:55:28
2024-06-20 17:42:02
2024-06-20 08:24:35
2024-06-17 06:34:26
2024-06-03 03: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