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考动态 > 正文

南京大学强基计划生可不可以读第二专业?(强基计划36所一流大学名单)

2024-10-17 13:40:02 | 好学网

办学层次:本科院校类型:综合院校性质:公办
标识代码:4132010284隶属于:教育部
最近经常有小伙伴私信询问南京大学强基计划生可不可以读第二专业?(强基计划36所一流大学名单)相关的问题,今天,好学网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南京大学强基计划生可不可以读第二专业?(强基计划36所一流大学名单)

南京大学强基计划生可不可以读第二专业?

可以

招生对象及报名条件


各省(区、市)符合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报名条件,具有强烈的专业兴趣,综合素质优秀,基础学科拔尖,并有志于将来从事相关领域科学技术工作的高中毕业生均可申请报名。

申请报名考生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综合素质和学业成绩优秀的考生;

第二类: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且高中阶段须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任一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全国决赛二等奖及以上奖项。

南京大学强基计划生可不可以读第二专业?(强基计划36所一流大学名单)

强基计划36所一流大学名单

强基计划中,36所一流大学包括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这些高校在不同领域有着卓越的教学和科研实力。

强基计划强调基础学科的关键作用,主要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专业招生。同时,它还关注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各高校根据自身特色,设定招生专业,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以适应新形势下的需求和招生情况的变化。

例如,北京大学在数学、物理和化学等基础学科方面有着深厚的积淀和卓越的教学科研水平,其强基计划招生专业涵盖了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等。清华大学则在工科领域具有显著优势,其强基计划专业包括电子与信息、机械工程、材料科学等。各高校根据自身特色和优势,制定招生计划,为国家培养高层次的人才。

强基计划通过建立学科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确保招生专业的适应性和前瞻性。例如,如果某个领域急需人才,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招生专业,以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求。这不仅有助于高校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也促进了学科的发展和创新。

此外,各高校还注重基础学科的研究和人才培养,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引进优秀师资和建设高水平实验室等方式,不断提升基础学科的教学和科研水平。这不仅有助于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也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南京大学强基计划生可不可以读第二专业?(强基计划36所一流大学名单)

南京大学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2022

好学网(https://www.haoxuejiaoyu.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南京大学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2022的相关内容。

南京大学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如下: 好学网

历史学录取标准为900.9分,生物科学录取标准为873.0分,数学与应用数学录取标准为841.0分,哲学录取标准为869.0分。

学校肇始于1902年创建的三江师范学堂,此后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等时期,1950年更名为南京大学。

1952年,调整出部分院系后与创办于1888年的金陵大学文、理学院等合并,仍名南京大学。校址从四牌楼迁至鼓楼金陵大学原址。2006年,教育部和江苏省签订重点共建南京大学的协议。2011年,教育部和江苏省签署协议继续重点共建南京大学。

目标定位

强基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由有关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合理安排招生专业。

要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信息学、生物学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建立学科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新形势要求和招生情况,适时调整强基计划招生专业。

以上就是好学网小编整理的内容,想要了解更多相关资讯内容敬请关注好学网。更多相关文章关注好学网:www.haoxuejiaoyu.com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标签: 强基计划
与“南京大学强基计划生可不可以读第二专业?(强基计划36所一流大学名单)”相关推荐
南京大学强基计划生可不可以读第二专业?(南京大学强基计划名单)
南京大学强基计划生可不可以读第二专业?(南京大学强基计划名单)

南京大学强基计划生可不可以读第二专业? 可以 招生对象及报名条件 各省(区、市)符合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报名条件,具有强烈的专业兴趣,综合素质优秀,基础学科拔尖,并有志于将来从事相关领域科学技术工作的高中毕业生均可申请报名。 申请报名考生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综合素质和学业成绩优秀的考生; 第二类: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且高中

2024-10-19 17:05:40
强基计划36所大学入围分数线 南京大学强基计划生可不可以读第二专业?
强基计划36所大学入围分数线 南京大学强基计划生可不可以读第二专业?

强基计划36所大学入围分数线 2020年度强基计划36所大学的入围分数线(理工类)如下: 1.北京大学:570分 2.清华大学:555分 3.复旦大学:550分 4.上海交通大学:540分 5.浙江大学:530分 6.南京大学:525分 7.中国科学技术大学:522分 8.同济大学:517分 9.北京航空航天大学:516分 10.北京理工大学:515分 11.哈尔滨工业大

2024-10-22 09:14:58
强基计划36所一流大学名单(强基计划36所一流大学名单)
强基计划36所一流大学名单(强基计划36所一流大学名单)

强基计划36所一流大学名单 强基计划中,36所一流大学包括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

2024-10-14 07:10:33
强基计划南京大学专业 南京大学强基计划生可不可以读第二专业?
强基计划南京大学专业 南京大学强基计划生可不可以读第二专业?

南京大学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2022 南京大学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如下: 历史学录取标准为900.9分,生物科学录取标准为873.0分,数学与应用数学录取标准为841.0分,哲学录取标准为869.0分。 学校肇始于1902年创建的三江师范学堂,此后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等时期,1950年更名为南京大学。 1952年,调整出部分院系后与创办于

2024-10-18 15:09:15
强基计划进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强基计划生可不可以读第二专业?
强基计划进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强基计划生可不可以读第二专业?

南京大学首封录取通知书发出,看看谁是幸运儿? 南京大学2020年第一封录取通知书已发出! 这份具有特别意义的录取通知书获得者是来自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理科生周琳琦 ,高考后参加了南大“强基计划”。当天,她和父母一起来到南京大学,参加录取通知书颁发仪式,现代快报记者现场见证了她的幸福时刻。周琳琦说,很喜欢南大,拿到录取通知书那一刻有种圆梦的感觉。 周琳琦高考成绩是418分,双A+,加

2024-10-18 06:03:51
36所强基计划高校专业 强基计划36所一流大学名单
36所强基计划高校专业 强基计划36所一流大学名单

强基计划36所一流大学名单 36所强基计划大学: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

2024-10-23 08:39:08
强基计划36所大学名单及专业(强基计划36所一流大学名单)
强基计划36所大学名单及专业(强基计划36所一流大学名单)

强基计划36所大学名单及专业 1.强基计划36所参与大学名单及专业如下: 北京大学招生专业: -数学类 -物理学类 -化学类 -力学类 -生物科学类 -历史学类 -考古学 -哲学类 -中国语言文学类(古文字学方向) -基础医学(八年制) 北京大学将开展“博雅学堂”试点工作,充分发挥北大的学科优势和人才培养优势,推行最前沿的管理理念和更优化的培养模式,对综合素质全面或基础

2024-10-11 15:39:12
强基计划36所一流大学名单(强基计划36所大学名单及专业)
强基计划36所一流大学名单(强基计划36所大学名单及专业)

强基计划36所一流大学名单 36所强基计划大学: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

2024-10-12 03:03:59